做好农业有多难?农业转型升级、重构体系迫在眉睫
当然做什么事都有难度,想要做好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和精力,做好农业的难点有些人感触极深,有些人可能还停在表面。真正从事过农业才能知道这些难点不是靠一己之力便能解决。
1、人工成本难降低
有时候农民能做的事情,企业不一定能做。因为人工成本是极大的影响因素,农民可以起早摸黑不计成本地付出劳动,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。有的企业的利润率在除去人工费之前,看上去还比较可观,但也有不少企业怨声载道,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挣钱。
现在不断上涨的水果蔬菜价格与人工费可以说有剪不断的联系,疏花、疏果、套袋、除袋、采摘等环节,一天下来人工费用不下百元。另外像施肥,修剪均离不开人工,有的企业连农工都招不来。像蔬菜、水果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,不算好了人工费,利润自然无法提升。
2、没有保护好品牌
与工业品牌不同,农业品牌大多是地理标志产品,作为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,称为区域公用品牌。一些本来具有优势的公用品牌,由于保护机制不健全,无法持续保持影响力。一些企业躺在区域公用品牌的伞下“睡大觉”,即便是金字招牌,也不免让人产生怀疑。
像“天下大米假五常”道出了五常大米近年受到大量假冒产品冲击的现实。这些知名农业品牌成为假冒伪劣侵蚀的重灾区,特别是区域公用品牌监管严重滞后,严重阻碍了公用品牌的发展。
3、种植风险难把控
我国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大约占1/6,主要包括旱灾、洪涝、冰雹、霜冻、病虫害等,防不胜防,预算好的利润,遭遇一次自然灾害可能就没有了。就好比,春季一场“倒春寒”可能导致西瓜、苹果、花椒等经济树木花芽冻死,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,严重的可导致绝收。再比如,一次冰雹,可以让本来能卖三块钱一斤的苹果一夜间伤痕累累,最后只能以几毛钱的价格处理给果汁厂。
在当前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环境下,农业发展将会变得更难,这便意味着农业想要得到发展势必要转型,发展新型农业还是要依靠政策和科技壮大农业发展。在总结农业发展的经验与问题以及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,有关专家研究认为:发展现代智慧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30年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,是建设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、美丽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。
应在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大好形势的基础上,推进“效能提升、系统优化、资源高效循环”三个战略,通过创新型农业科技体系、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、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、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重构,实现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、高效绿色高值农业永续发展”两个目标。
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的途径
一、创新型农业科技体系。
构建适应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,建立跨学科、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;加大对现代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及关键瓶颈技术研发投资;大幅提升生物育种与关键基因发掘、智能农机装备、绿色投入品创制、食品营养健康改善、智慧农产品供应链、农业生态功能提升与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发与创新能力,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,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全面自主创新。
二、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。
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,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;支持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、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,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;发展三产贯通、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“新业态”。
三、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。
发展以农机智能装备服务、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服务、农业产销体系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全程覆盖、区域集成、配套完备的新型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;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与跨界技术创新推广服务的融合机制,协同推进“小农”和“大农”同时实现现代化;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创新,推进农业产业链服务和农业生产协同发展,为现代高值农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。
四、新时代农业人才体系。
强化乡村人才振兴,培养一批“一懂两爱”的农业管理人才;进一步推进农业高等教育改革,努力打破学科间的藩篱,倡导“将论文写到大地上”的理念,培育一批跨学科、复合型的农业科技人才;逐步推行农民职业资格认证制度,实施“终身教育工程”,造就一批能生产、会管理、懂经营的“新型职业农民”。
在这个高科技时代,数字经济、5G遍布全国各地,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机遇,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“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”。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中,科技的助力无处不在,提供科技服务的团队水平也日益精进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到的风景一定是与众不同!成功的探索不胜枚举,就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多的“不可能”。